再见哈斯卡

闭关修行

聊聊“阅读理解”

最近《隐秘的角落》不是挺火的嘛,网上各路解析层出不穷,多到引人反感:“导演真的有这个意思吗?你们就在这瞎脑补?”


这么说你们可能听不明白。


我举个例子。


好比鲁迅说:“我饿了。”


于是有人解读:“饿?饿就是想吃东西了,可他为什么不吃呢?因为这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宁可自己饿着也绝不吃人!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桀骜不驯的精神以及对黑暗世界的批判与反抗!”


当然也就会有人唱反调:“鲁迅就不能只是单纯的饿了么?你们怎么能解读出这么多内容?”


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也就是关于“阅读理解”的问题。


以前我喜欢在自己的故事中,加一些隐喻或者暗示,如果有读者愿意深挖就一定能读懂背后的故事,他会觉得惊喜,我也会觉得找到知己。


但后来我就不这么干了。


因为真没几个人给我留评论,说他发现了隐秘的小秘密。


我开始意识到,大部分读者、观众,都只能看到最浅层的表面,而不看到作者埋在深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也不例外。


在看《寄生虫》的时候,我只会想:“卧槽!这电影好牛逼!故事好精彩!”


直到事后去看电影解析的时候,我才知道,电影里居然有这么多的细节,光影位置镜头……几乎每一处都是刻意安排。


如果导演不说,这世上就只会有一小撮的人能注意到这些细节。


这些细节是“阅读理解”,是“过度脑补”吗?


大多时候都不是。


那什么时候才是呢?


这得分人。


鲁迅说他饿了,他就是反抗黑暗,我说我饿了,那我就是真的饿了。


区别就在于,鲁迅是鲁迅,他一向用笔来揭露黑暗的真相,所以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去再三揣摩……而我?


我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饭桶。


对了。


我还想起来一件事。


有个朋友(不是我自己)写的故事被选入语文阅读理解题了,有读者就去评论问他:“标准答案跟我说,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巴拉巴拉的情感和期望,真是这样吗?”


朋友毫不留情:“假的。”


由此可见,强行“阅读理解”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但我想着,人总是要思考思辨的,不能眼高手低地觉得导演作者都是弱智搞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任何深意也就没必要思考了……同时也不能想的太多,不然就容易出现以下场景:


你妈:过来吃饭。


你:天啊!你也在暗示这个社会太黑暗、到处都是人吃人,活在底层的我们只能艰难吃饭维生吗?!


你妈:什么乱七八糟玩意儿。中午饭不准吃了。



完。

评论(42)
热度(546)
  1.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再见哈斯卡 | Powered by LOFTER